基督教與文革
[網友投稿]

文:酒井明
上載日期:2008年1月5日

分享文章

 

誠然,香港的基督教是有問題的。某自稱正統基督教所開設的書樓,裡面有很多教導人談戀愛的書藉。其中有些是這樣說的:情侶相處,應盡量避免兩人獨處,更應避免除拖手外的任何身體接觸,因為獨處容易讓思想出軌,而親蜜的接觸如接吻、擁抱等,容易挑起情慾,令人容易做錯事;如果因而發生性行為,之後帶來的沮喪和不安會嚴重影響兩人感情。所以,還是保持距離較好。最好的方法,就是大家找點事做,例如行山、攝影;不過不要選擇一起游泳,因為大家穿的衣服少了,相見時也會挑起情慾。總之,情慾這回事,少碰為妙。

 

曾經出席一個基督教團體的聚會,席間討論到「你對自己的男/女朋友有什麼條件?」。當時大家都很雀躍,爭相說出自己心目中的愛人應該有什麼什麼特質;而筆者只說了一兩個就噤聲,因為筆者認為,始終需要兩人嘗試相處,才懂得對方的好壞,才可以決定這段感情應否延續。這時,席間眾人向筆者怒吼:「你當愛情是什麼?是衣服嗎?是美食嗎?怎可以拿愛情來嘗試的!愛情不是衣服,不是穿過覺不合身、款式不對就更換的!」

 

由於群情洶湧,所以席間筆者不再說些什麼,只唯唯諾諾蒙混過去。最後,席間的主持作總結時說:「看呀,我們對愛人的要求有這麼多!可是,上帝愛我們,卻不會看我們有這些條件,祂愛我們,是無條件的。相比上帝,我們是這麼低下呢。」

 

任何組織都需要有人、有錢來運作;基督教團體也不例外。他們借愛情的不安定感,性行為後的疑惑感,將愛情和性定為一種可排除的行為;愛上帝、愛耶穌是好的,愛情就最好不要碰。表面上,他們鼓勵結婚,因為耶穌說造男造女,就是要人離開家庭結合,生養眾多;實際上就像文化大革命時期,那種「爹親娘親,不及毛主席親」的思想一樣,其實並不鼓勵談戀愛,因為談戀愛始終需要金錢、時間,總會攤分了進貢教會的一切。而他們將人的價值降得如此低下,人不過是上帝的奴僕,一切只能依祂的說話做事,不容質疑聖經、對聖經話語說半個不字,更與文革時的紅衛兵思考方法相似。所以,與其說他們傳揚褔音,不如說只是廣納信徒、拑制思想以斂財更貼切。

 

始終香港不像西方,曾經歷過文藝復興;我們的耶教中少了一份包容,卻多了一份來自文革的鬥爭思想。換句話說,對他們來說,上面那個人只是由毛澤東換成了上帝、耶穌;而他們手上拿的不是毛語錄,而是聖經。明光社對同性戀者的態度,不就像文革時期的反右批判嗎?


正如其他後殖民地一樣,香港的基督教經這數十年的「進化」,混合了文革時那種反理性、只講服從的邏輯,當中宣傳技巧結構之精密,非用大量氣力從中抽絲剝繭以「解毒」不可。只是,一般人又怎會有此等時間、精力及知識?照單全收,就容易落入圈套,成為下一個基督教的紅衛兵。筆者相信這種鬥爭是永無休止的;而隨時,失敗的往往是理智的一方,因為在這個小農社會裡,文革的餘火從來未熄滅過。

 

*本文為網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場

 

分享文章

 




繁體中文版 簡體中文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