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督教与文革
[网友投稿]

文:酒井明
上载日期:2008年1月5日

分享文章

 

诚然,香港的基督教是有问题的。某自称正统基督教所开设的书楼,里面有很多教导人谈恋爱的书藉。其中有些是这样说的:情侣相处,应尽量避免两人独处,更应避免除拖手外的任何身体接触,因为独处容易让思想出轨,而亲蜜的接触如接吻、拥抱等,容易挑起情欲,令人容易做错事;如果因而发生性行为,之后带来的沮丧和不安会严重影响两人感情。所以,还是保持距离较好。最好的方法,就是大家找点事做,例如行山、摄影;不过不要选择一起游泳,因为大家穿的衣服少了,相见时也会挑起情欲。总之,情欲这回事,少碰为妙。

 

曾经出席一个基督教团体的聚会,席间讨论到「你对自己的男/女朋友有什么条件?」。当时大家都很雀跃,争相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爱人应该有什么什么特质;而笔者只说了一两个就噤声,因为笔者认为,始终需要两人尝试相处,才懂得对方的好坏,才可以决定这段感情应否延续。这时,席间众人向笔者怒吼:「你当爱情是什么?是衣服吗?是美食吗?怎可以拿爱情来尝试的!爱情不是衣服,不是穿过觉不合身、款式不对就更换的!」

 

由于群情汹涌,所以席间笔者不再说些什么,只唯唯诺诺蒙混过去。最后,席间的主持作总结时说:「看呀,我们对爱人的要求有这么多!可是,上帝爱我们,却不会看我们有这些条件,他爱我们,是无条件的。相比上帝,我们是这么低下呢。」

 

任何组织都需要有人、有钱来运作;基督教团体也不例外。他们借爱情的不安定感,性行为后的疑惑感,将爱情和性定为一种可排除的行为;爱上帝、爱耶稣是好的,爱情就最好不要碰。表面上,他们鼓励结婚,因为耶稣说造男造女,就是要人离开家庭结合,生养众多;实际上就像文化大革命时期,那种「爹亲娘亲,不及毛主席亲」的思想一样,其实并不鼓励谈恋爱,因为谈恋爱始终需要金钱、时间,总会摊分了进贡教会的一切。而他们将人的价值降得如此低下,人不过是上帝的奴仆,一切只能依他的说话做事,不容质疑圣经、对圣经话语说半个不字,更与文革时的红卫兵思考方法相似。所以,与其说他们传扬褔音,不如说只是广纳信徒、钳制思想以敛财更贴切。

 

始终香港不像西方,曾经历过文艺复兴;我们的耶教中少了一份包容,却多了一份来自文革的斗争思想。换句话说,对他们来说,上面那个人只是由毛泽东换成了上帝、耶稣;而他们手上拿的不是毛语录,而是圣经。明光社对同性恋者的态度,不就像文革时期的反右批判吗?


正如其他后殖民地一样,香港的基督教经这数十年的「进化」,混合了文革时那种反理性、只讲服从的逻辑,当中宣传技巧结构之精密,非用大量气力从中抽丝剥茧以「解毒」不可。只是,一般人又怎会有此等时间、精力及知识?照单全收,就容易落入圈套,成为下一个基督教的红卫兵。笔者相信这种斗争是永无休止的;而随时,失败的往往是理智的一方,因为在这个小农社会里,文革的余火从来未熄灭过。

 

*本文为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

 

分享文章

 




繁体中文版 简体中文版